2023-01-24 01:02:19 睡前小故事
人物小传:天宝,藏族,原名桑吉悦希,1935年参加红军,同年入党,是最早的藏族党员之一。天宝是毛泽东给他取的汉族名。
在四川省,天宝可是个响当当的人物,他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,不仅当过喇嘛,当过红军,当过西藏自治区、四川省的党委书记,而且他的汉名还是毛主席亲自取的。
1917年2月,天宝出生在四川省马尔康县党坝乡,原名叫桑吉悦希,这个乡是藏族聚居区,按照当地的风俗习惯,男孩都要送进寺院当喇嘛,藏语叫扎巴。桑吉悦希有三兄弟,他是老大,很小的时候就进寺院当了喇嘛。
党坝乡位于阿坝地区东南部,交通十分不便,平时很少有外地人来。桑吉悦希所在的寺院很小,只有22个喇嘛,没有活佛,桑吉等小喇嘛跟着老喇嘛学藏文、经文。
如果不是红军的到来,桑吉也许就会当一辈子喇嘛。天赐良机,1935年,红四方面军撤出川陕苏区,转移到阿坝地区一带,等待同中央红军会师。
方头圆脑,灭族灭教,共产共妻国民党散布的谣言,在藏民中引起了极大的恐慌,他们对红军误会重重,纷纷逃到山上藏了起来。
光脚的不怕穿鞋的,桑吉胆子大,加上又是喇嘛,就想留下来看护寺院。老喇嘛心里没有底,还是让桑吉随大家躲上山去。
藏民们在树林的掩护下,偷偷观察着红军,看他们到底有没有三头六臂。有比较才有鉴别,他们发现这支队伍和国民党兵截然不同:不进寺院,不住民房,对藏民态度友好,尽管言语不通,也笑嘻嘻打着手势想同藏民交流,还把土司头人的东西分给穷人。
胆子大些的年轻人,蹑手蹑脚摸下山,慢慢试着接触红军。他们惊奇地发现,同国民党宣传的恰恰相反,红军是穷人的队伍,打土豪,分田地,处处为穷人着想。渐渐,红军受到了藏民的欢迎,有的送茶水,有的送鸡蛋,有的强烈要求参加红军。
看到朋友参加了红军,穿上军装很神气。18岁的桑吉也心动了。他们能当红军,我为什么不能当红军呢?他来不及同父母商量,急迫地报了名。
在参军的藏族青年中,桑吉懂藏文,算是知识分子,因此被任命为副队长,专门为红军筹集粮食。刚参加红军不久,他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,成为中国共产党的第一批藏族党员。
1935年8月,桑吉随左路军长征,这是红四方面军第一次过草地。不久,他调到藏民独立师政治部任青年部部长。
丹居藏民独立师是红军于1935年冬天建立起来的,原为当地头人的武装。红四方面军总部和川陕省委决定继续保留和发展这支队伍,从红军中派了很多骨干充实进去,扩建成一个独立师。
独立师的同志多为藏族,身材彪悍,尤擅骑射,大多有百步穿杨之功。他们的任务是担负全军的警戒,警戒线东西长一百多公里,南北宽四五十公里。作为青年部长,桑吉忙得脚不沾地,要在这广阔的地区来回跑,师长、政委经常带着他下基层。
红军第三次过草地前,红四方面军总部要求每个战士准备15斤粮食。草地不产粮食,人也少,几万大军来回过,粮食吃得差不多了。桑吉带着队员到处筹粮,功夫不负有心人,经过他耐心细致的宣传,一些寺院把积存多年的青稞和茶叶都捐了出来。
长征结束后,中央党校成立了一个少数民族班,桑吉悦希被任命为班长。毛泽东、朱德、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同志经常到党校来讲课,基本保证每周有一位中央首长来作报告。
有一次,毛主席到党校讲课,学员被主席旁征博引,深入浅出的讲课吸引住了。刚一下课,学员自动列队欢送。看到少数民族学员围拢过来,毛主席把烟点上,抽了一口,然后亲切地说:今天我讲的话,你们听懂没有?听懂多少?学员们拼命点着头,表示听懂了。
毛主席走到桑吉面前停了下来,校领导介绍说他是班长,毛主席幽默地说:了不得嘛,当了领导,还带长哟!桑吉有些不好意思,紧张得满脸绯红。见此情况毛主席拍了一下他的肩膀:别紧张嘛,你叫什么名字?得到回答后,毛主席又问:桑吉悦希是什么意思?听说藏族的名字很有讲究。桑吉有点害羞,挠着后脑勺说:桑吉的意思是佛祖,悦希是宝贝的意思,是父母求活佛给取的。
毛主席一听,乐了:了不得,了不得!又是佛祖,又是宝贝的!然后对着大家说道:你们大家都是党和红军的宝贵财富,是上苍,也是你们的佛祖赐给我们红军队伍的宝贝。
毛主席的兴致很高,想了想,又对桑吉说:长征时我到过你的家乡,那里的藏族同胞对长征的胜利是有贡献的。汉族有句古话,叫物华天宝,和你那个桑吉差不多。我给你取个名字,就叫天宝吧!
好!毛主席的话音刚落,在场的少数民族和汉族学员一起鼓掌,连声叫好。
天宝这个名字在中央党校和延安传开了,从此,这个幸运吉祥的名字就伴随了天宝一生。
夏天的末尾,花朵们将演出推向了高潮。莺歌燕舞,月影凝香,一朵一朵虚荣的花儿,簇拥出一座花园的繁华。它们开得义无反顾,开得赴汤蹈火,全身心都燃烧起来,毫无一点节制。秋天随后就来了,一朵领头的花儿落下来。落下来的花儿,紧接着带走了其余那些不情愿的花儿。
绽放的时候,争先恐后,凋落的时候,退避三舍。落英缤纷,一地残骸,是每一年都在重复的剧情。顺了四季的愿吧,可是花朵说不,它们总是叹息,嫌花期太短。
欲望和虚荣就像那些喜欢攀比的花儿一样,倘若贪恋,毒瘾难除。
一日,一个高僧路过一片花田,那里生长着大片大片的鲜花,一朵一朵争着怒放,比着向外吐着芬芳。见此美景,高僧却摇摇头,不肯往前一步。
一朵修行已久的花儿见此,不禁有些疑惑,幻化出人形飘然落于高僧面前。
你疾步来此,莫不是为了此地的景致吗?景致就在眼前,缘何又停滞不前?
远观足矣。
不近些,怕是闻不到最浓烈的花香呢。
如果没有风将花香吹散,浓烈的花香囿于一处,时间久了,便和粪臭无异。
你这和尚好生无礼,竟用如此秽语来形容我等。花仙子显然发怒了。高僧却并不理会,接着问:你认为自己最美丽的时候是何时?
当然是开得最艳丽的时候。
不,就像女人的掩口一笑是最美的一样,花开一半才是最美的。说罢,高僧脱下袈裟,披到花仙子身上,只为你自己,开一次吧。袈裟蒙住了她的眼睛,使她看不到其他的花儿怒放的盛景。
许久之后,她再次睁开眼睛的时候,其他的花儿都已枯萎凋零,唯有她,依旧灿烂如初。
她顿有所悟,欲望太过热烈,开得越鲜艳,衰败得越猝然。
人和那些花儿一样,免不了受着欲望和虚荣的蛊惑。
人是奇怪的。这个世界越是生满了红,铺满了绿,就越是孤独,越是忧愁。
人往往因为爬得太高,才让自己的脚下变成了深渊。可很少有人不往高处走,人的心如同一座神秘的高原,只要有路,可以一直走到天上。
三毛写过一首诗:我不吃油腻的食物,我不吃饱,这使我的身体清洁;我不做不可及的梦,这使我睡眠安恬;我不住豪华的居所,这使我衣食无忧;我不穿高跟鞋,这使我的步子更加悠闲;我不跟时装流行,这使我的衣着永远长新
三毛仿佛就是那朵因披了袈裟而开悟的花儿,不张扬,不炫耀,只为自己的心绽放自己的美丽。
听到这样的话,我想为杂草丛生的欲望剃一次光头。我想摒弃繁华,向内心聚敛芬芳。
如何使一滴水永不干涸?
让它归入大海。
如何使一颗心永恒?
让它皈依自然。
一个智慧和仁慈的人,他自己的袈裟,不就是佛祖的袈裟?
佛祖的袈裟是智慧和仁慈的象征。谁穿上佛祖的袈裟,谁就是再世佛祖。
佛祖去后,他的袈裟,你、我、他都想得到它。
有一天,你来找我了,你对我说,师弟,你想不想得到佛祖的袈裟?我说,想!你说,那我们两人把他干掉,然后我们两人得袈裟!我摇了摇头,我说,他也是我师哥,不能害死他!你于是便说,那你帮不帮我?我说,不帮,我谁也不帮!你们可以一人穿一天袈裟你没听我说完,就气愤地走了。
你走后,他也来找我了,他对我说,师弟,你想不想得到佛祖的袈裟?我说,想!他说,那我们两人把你干掉,然后我们两人得袈裟!我摇了摇头,我说,你也是我师哥,不能害死你!他于是便说,那你帮不帮我?我说,不帮,我谁也不帮!你们可以一人穿一天袈裟他没听我说完,就气愤地走了。
你和他开始争夺佛祖的袈裟,都想把对方置于死地。争来夺去。谁也没有战胜谁,最后落得两败俱伤。
这时,你又来找我了,你对我说,师弟,帮我一把吧!有了袈裟,不会少你的!我依然摇了摇头。
接着。他又来找我了,他对我说,师弟,帮我一把吧!有了袈裟,不会少你的!我依然摇了摇头。
我对你和他说,你们别再为袈裟争斗了,你们再斗下去,最后得利的人倒是我了!你和他听了一惊,然后,你和他就愤怒了,师弟,你原来坐山观虎斗,可真有你的呀!
你和他出去后,商量了半天。我虽然没有听见你和他在商量些什么。但我知道,你们不再是对手了,你们把矛头指向我了。
你和他怕我得到佛祖的袈裟,你们联合起来了,只要我稍有举动,你们就会采取行动。看到你们友好的样子,我笑了,我去找你们说,你和他轮流穿袈裟吧,一人穿一天!你和他望着我说,你不想穿?我说,我斗不过你们,我不穿佛祖的袈裟了!你和他笑了。
这时,你和他相安无事,一人穿一天佛祖的袈裟。而我,则穿着自己的袈裟。于是,你和他也不再为难我了。
许多年就那么过去了,你、我、他,我们三人相安无事。有一天,你和他捧着袈裟来见我了。你和他对我说,师弟,这佛祖的袈裟,你拿去穿吧!只有你才配穿上它!
我看了你和他一眼说,佛祖,的袈裟,我已经不需要了,我有自,己的袈裟就足够了!你和他说,师弟,要不是你的智慧和仁慈,我们两人,还有你也在争斗,只怕都早已身败名裂了。这佛祖的袈裟,你无论如何都得穿上它!我微笑着说,你们明白了一半了,还有一半你们还不明白。一个智慧和仁慈的人,他自己的袈裟,不就是佛祖的袈裟?一个不智慧和仁慈的人,他即使穿着佛祖的袈裟,又能怎么样呢?重要的不在于穿不穿佛祖的袈裟,而在于一个人的头脑是否智慧,心地是否仁慈呀!你和他听了恍然大悟,你们说,师弟,你就是再世佛祖呀!
佛祖的袈裟,你、我、他,我们谁都不穿它,把它供在了佛祖的神像前。我们都穿着自己的袈裟,但是在别人眼里,我们穿的都是佛祖的袈裟!
不能利用袈裟
人若不能远离贪欲,无法克己,不诚实, 没有资格穿着袈裟 (注1)。
人若远离贪欲,善持戒律,克己,诚实, 有资格穿着袈裟。
有一次,佛陀的两大弟子─舍利佛和大目犍连尊者,离开舍卫城到王舍城去。抵达之后,王舍城的人邀请他们和其他的比库,一齐接受早餐的供养。这时候,有人捐出一件非常有价值的布料给这次供养大会的主办人,并告诉他们,如果经费短绌,就把它卖掉。如果不缺,就把它供养给他们认为最值得拥有它的比库。由于不缺经费,所以他们决定把这块布料供养给比库。舍利佛和大目犍连尊者只是偶尔到王舍城,所以他们觉得把它供养给该城居民的迭瓦达答(提婆达多)尊者较为恰当。他们因此错误的地把它供养给迭瓦达答(提婆达多)。
迭瓦达答(提婆达多)把布料做成出家袈裟,并且穿在身上。后来,有位比库从王舍城到舍卫城向佛陀顶礼、问讯,并且向佛陀提及这件事。佛陀说,这不是迭瓦达答(提婆达多)第一次接受不应该得的布料,佛陀接着说以下的故事:
迭瓦达答(提婆达多)的某一前世是猎象人。那时候,在某处森林里,住了很多的大象。有一天,他观察到这些大象在看到辟支佛 (注2)时会下跪,他就偷偷拿了一件黄色袈裟的上半部,遮住自己的头和手,并且手执长矛,在大象经常出入的路上等它们。这些大象果真出现了,并且误以为他就是辟支佛,而下跪行礼,因此被它轻易地一一加以猎杀。
这时候,出生为象群领袖的菩萨发现象群的数目愈来愈少,就决定到象队后面去调查。它小心奕奕地避过猎人的长矛,并用象鼻缠住猎人。但当大象正准备将他摔死在地时,却惊觉到他身上穿的黄色袈裟,一阵犹豫之后,终于饶他一命。
猎人利用黄色袈裟的遮掩去猎杀大象是错误的,也是败德的行为,他不应该利用袈裟来骗人。